保險有沒有必要買?
上映一天票房破三億,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《我不是藥神》徹頭徹尾的火爆了互聯(lián)網。
雖然早有心理準備,但多保魚在觀影的時候也結結實實的被感動了一把,眼淚總是伴隨著嘆息,更讓人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的,是電影背后對現實的拷問和思索。
電影的原型來自于轟動全國的“假藥案”的真實人物——陸勇?,F實生活中的他,其實比電影中還要具有傳奇色彩。
陸勇于1968年出生在江蘇無錫市的一個富裕家庭,走向社會后他獨立創(chuàng)業(yè),承辦了一個紡織廠,日子也越來越紅火,可天不隨人愿,他患上了 “慢粒細胞白血病”。
“慢粒細胞白血病”在百度詞條上是這樣寫的:
“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,它的特點是產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細胞,這些白細胞在骨髓內聚集,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;并且能夠通過血液在全身擴散,導致病人出現貧血、容易出血、感染及器官浸潤等。 ”
它分為三個階段,慢性期、 加速期和急變期。
在慢性期間還可以通過使用羥基尿、干擾素或格列寧等藥物維持生命,但在加速期和急變期的時候這些藥物已經無力回天,此時需要更加強烈的方案,要么通過骨髓移植,要么就清除白血病細胞,恢復骨髓造血功能或回到慢性期,也就是所謂的化療(但治標不治本,只能暫時延緩病情)。
化療的痛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,然而即便是這樣,求生欲還是支撐著人們在這樣的不確定中反復嘗試。
但是在疾病的慢性期,有一種藥是可以延緩病情,讓人維持生命的。它就是——格列衛(wèi)。只不過他的價格太過高昂,以陸勇的家庭條件,也僅僅是吃了兩年,就花了60多萬。他再也負擔不起。而這時候,他通過一個韓國病友了解到,有一種“印度格列寧”的效果,和正版格列寧是相等的。
相同的藥效,但是價格只是正版格列衛(wèi)的1/20,這無非成了很多慢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生存下去的希望。
電影里為了制造戲劇矛盾,將程勇初期刻畫為一個貪圖錢財的人,而現實中的他,身為白血病患者,自然知道“活下去”是多么寶貴的希望,他開始以成本的價格售賣“印度格列寧”,一時間成為了所有慢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英雄。
但是因為印度格列寧在中國沒有銷售許可,直到2014年7月21日,沅江市檢察院以“妨害信用卡管理”和“銷售假藥”為罪名,將陸勇公訴至沅江市法院。
幸運的是,受他幫助過的千名患者,聯(lián)名上書請求減刑,期間陸勇始終堅持自己只是想救人,自己并沒有犯罪。直到2015年1月,警方做出撤訴決定,陸勇無罪釋放。
媒體稱陸勇為“藥俠”,他自己卻說,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白血病患者而已。是啊,都說亂世造英雄,如果能吃得起藥,誰又會冒這個風險呢?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,故事都讓人為之動容,而故事結束了,生活還要繼續(xù),不可能每一次都有人扮演“英雄”來拯救你的命運,面對天災人禍,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?
影片中小黃毛車禍去世,陸勇面對著追擊他的警察,聲嘶力竭,淚水縱橫。
“他就想活著有錯嗎?”
是啊,他只是追求生存的權利,何錯之有?而無良醫(yī)生的一句臺詞更是將人冰冷的帶回現實。
“我救過這么多人,發(fā)現人只有一種病——窮病。”
有多少人,是因為高昂的手術費望而卻步,放棄了治療,只能在惶恐中等待生命的盡頭?
又有多少人,本來可以繼續(xù)擁抱著陽光享受美好的世界,卻因為害怕連累家人,而選擇放棄了美好的生命?可怕的不是患病,而是看不起?。?/p>
這是幾天前的一條新聞,大娘檢查出癌癥,然而自知是普通家庭的她,覺得治了也就是多活幾年,還要拖累家人,便選擇默不作聲一個人承擔著一切。大娘說“沒有辦法啊,得了這個病。”
是啊,動輒上百萬的治療費用,會瞬間擊垮一個普通的家庭,即便是治療過來了,往后要承擔和面對的日子,也足以壓垮人的生活。
大娘一個人在公交車上抹眼淚的樣子讓人心疼,然而這又是多少個家庭的真實縮影?有一句臺詞是這樣說的:“災難總是接踵而至,這正是世間常理,你以為只要解釋幾句,就會有人來救你嗎?”
不可能每一次天災降臨,我們都期待著有陸勇一樣的人物再來幫助我們,在“英雄”的庇護下感動,倒不如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可怕的不是患病,而是看不起病。
也許我們是渺小的,不足以改變世界,那我們就只有武裝好自己,溫柔的與命運相抗衡,與其抱怨“看病貴”,還不如為自己患病的可能做好萬全的準備,如果真的不幸,我們也有和命運抗爭的資本。
保障的目的不是錦上添花,而是雪中送炭。
人無遠慮必有近憂,也許你是一個外出務工想念孩子的父親,也許你是一個獨自撐起家庭的單親母親,也許你是一個剛剛步入社會準備大展宏圖的年輕人,但是無論身處某一種角色,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都需要我們,我們不能倒下。
也許一份保障不能改變天災的到來,但卻足以拯救一個家庭,一個人的生活。
韓寒說:“我不希望觀眾看完以后把怨恨宣泄在那些研發(fā)新藥的藥企身上。他們不是壞人,這也會歪了這部片子的良苦立意。醫(yī)療保障才是我們要去關心的點。這部電影和它背后真實的故事所帶給社會的貢獻也在于此。”
我想為了過審,片方需要把“吃不起藥”的苦難具象化在某個個體身上,然而就像韓寒所說,其實研發(fā)新藥的藥企并不是我們“不敢生病”“不敢看病”的主要原因,刨根問底不能解決問題,我們要做的,只是在災難來臨之前,給自己一條退路。
電影中的苦難終究是電影,我們會被感動,卻無法感同身受,也許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明白那種絕望。
近些年癌癥的患病率越發(fā)升高,而因為患病而破碎的家庭也是數不勝數,數據是冰冷的,人心卻不是。面對這樣的數據,我們還能抱有僥幸心理嗎?還是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。
韓國電影《熔爐》上映后,反響熱烈,引發(fā)全國思考,最終韓國頒布了熔爐法,用來保護未成年人。
而《我不是藥神》這部電影,在觀眾感動之余,更應該給人以思考和警覺,我覺得拋除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和故事性,它帶給中國的社會意義是更加不可估量的。這是中國電影的一次勝利,更是給所有人敲響的一記洪亮的警鐘!
人總是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恐懼。因為不了解所以選擇不接受。其實保險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!
在多保魚身邊就有這樣鮮活的例子,最開始只是因為手里有閑錢便買了一份保險,而真正患病的時候,才明白自己每年交的幾千塊,竟然撬動的是幾十萬的杠桿。也許沒有這份保險,他的生活軌跡就會被改變。
電影中的格列寧,即便是盜版格列寧,一瓶的價格也足以為我們購置一份優(yōu)秀的保障。動物們在寒冬到來之前會儲藏好糧食,而作為擁有智慧的我們,更應該未雨綢繆提前打算,真的是疾病到來的那天,再后悔就來不及了。
在這里多保魚想告訴大家的是,我們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就算是保險可以給我們保障,但真正痛苦的還是自己。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疾病的原因,自制力是杜絕疾病的第一步。
我們也要養(yǎng)成定期體檢的習慣,現在的科技發(fā)達,很多疾病在初期就可以發(fā)現并且治愈,這時候我們的損耗是最小的,一旦熬成了重疾,時間金錢身體成本都會大大增加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,只有定期體檢,確保自己是健康的,才能擁抱更美好的生活。
多保魚感想
雖然近些年保險行業(yè)越來越被人所認可,大家也理解了保險的重要性,但是多保魚身為一個保險人,受到的質疑幾乎是伴隨著工作的每時每刻,有迷茫有委屈。但是慢慢的通過這份工作,我看到有人因為保險而真真正正的受益,我理解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,也有一份無形的責任落在了我的肩膀。
也許在未來還是會有人不接受,但是多保魚相信,只要堅持做好自己,帶給大家認真嚴肅的保險分析,有人因此而受益,我就是在朝更好的方向前進。
前路漫漫,希望我們昂首闊步一起走。
命運總是無常,我們唯有針鋒相對。保險即是利刃,握緊方可披荊斬棘。
